Author Archives: 苏曼迦举佛学中心

2011年10月19日

我们选择作为一个佛教徒,不只是跟佛陀做朋友。而是根据正确的道路,以暂时解除我们因为不正确的途径,而产生的错误,并最终为了其他众生的缘故而达到证悟 。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佛教徒? 首先,是成为一个好人。其次,作为一个佛教徒不只是念诵经文、阅读圣贤的书本和修持禅坐,这都是不可少的。然而谁人能视整个人生为修持重要的一部份,努力观察并作出正确的努力。 但是,如果我们跟随传统方式,比起跟随建议对你更有帮助。当我们没有时间,做长时间的修行,这里有五个步骤,能够帮助我们成为一个好的修行者。 首先,我们必须诚恳地向三宝和三根本皈依,以便在它们的指导下,走上正确的道路,和达致完全的领悟。我们可以透过观想,或者只是在你的前面放着皈依对象的图片。把双手放于接近心脏的位置,形状像含苞的莲花。而在手掌中间,我们应该观想这里有珍贵的宝石,以供养给所有佛,并祈请他们将所有众生从痛苦中解放出来。 第二,当我们祈请的时候,我们不要只想着自己,而是想着所有希望获得解脱的其他众生。此外我们应该祈请三宝和三根本作我们的见证,去为所有众生修持爱和慈悲。 第三,从心中供养我们的一切,最重要的乃是供养我们的身、语、意。但是我们无须担心佛陀会取走一切的。 第四 : 当诵经心咒时,我们首先要尊注观想佛陀。其次,心咒必须至少念诵二十五篇,并重新回到观想一阵子,然后再继续念咒。我们亦应该观想从皈依得到的加持之光,照射到我们身上。最终,念诵、观想和接受加持的光,全部溶入一体之中。 第五 : 无论我们获得什么功德,都应该简单地为着一切众生,而迴向给他们。这样我们的功德将会永远盛放,而所有的功德都是我们财富、幸福、成功和最终证悟之源! 总结而言,这不单止是持行,而是我们要怎样思维、如何修行,这都构成我们成功的差异。希望这次讨论能够对你们有所帮助! ~ 翻译 Anna Meyer [...]

2011年10月16日

让我跟你们,我的朋友分享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问题;梦想和现实的分别是什么呢?若是没有错误的话,在我的观点而言,那些分别是;固中差异不大。 譬如说,当我们入睡时,我们可能每次都会造梦。不错的是,我们大部份人都不会视那些梦境为真实,和把它淡忘。当早晨来临之时,我们的梦就如浮云般逐渐消失。然而我们怎样去比较梦境和现实生活呢?事实是,两者分别不大,只是时间的长短而已。有一种说法「我们一直在梦中太长时间。而危险的是,我们可能无法再见到清晨的来临。」 非常真实的是,我们的人生就是一个梦,而我们大部份人无法忆起我们的前生究竟是谁,以及下一辈子的任务。就像梦境一样,当我们在早上醒来之时,我们什么都得不到。此外,随着每天、每年以至世纪的流逝,我们无法对其他人显示我们的旅程;过去的我们是谁和下一生我们会是什么角色。无论是在梦里还是现实生活当中,对于害怕失去属于一己的财产、家人和其他事物的心情几乎是一样的。 快乐和痛苦的经验和影响是相同的。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,教导我们如何克服我们的忧虑、执着、愤怒、妒忌和其他各种各样的情绪。而那些情绪令我们在人生中受着很多的痛苦。总而言之,梦境告诉我们不要对任何人和事物生起执着,也不要让我们的愤怒毁掉了我们珍贵的人生。当感到快乐时便去感受快乐吧!因为没有任何事情能够天长地久。 ~ 翻译 Anna Meyer [...]

虔诚心

我们很多人都对怎样区分虔诚和喜欢相当混淆。喜欢的定义非常简单,你对某人喜欢、不喜欢,或者没有分别。除非你是喝醉了,否则对我们来说这定义很清楚。较困难的是虔诚,第一,虔诚是很难生起,并容易失去,更是难以保持。第二,虔诚是指对佛陀全心信任,让他成为自已的保护者、忏悔的保护者,或使我们得到解脱。最后,我们如何去获得虔诚?可以有三个来源:一是通过阅读佛陀的生平,了知他如何以慈悲的心,献出自己以利益众生。其次,阅读具德上师的生平,以及他们如何虔诚地修持和依止他们的上师,例如:密勒日巴。最后,也是最重要的部分:找出合理原因,如何及为何虔诚心能够,在上师的指导下,让我们从混乱中解脱出来。 我们必须作出适当的研究和分析,以支持你确信虔诚心能利益我们。现在问题是我们如何知道我们有一个对上师的虔诚心?以下的答案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:首先,当你遇到或看到上师或圣物,如佛像时,一股无条件的、真正的、强大的净信无法控制地从你心中倾出。其次,有时我们遇见上师或圣物时有鸡皮疙瘩的感觉。第三,当你遇到上师时无缘无故,眼中会满载泪水。这些都是一些虔诚心的表徵。然而,当我们无需每次遇见上师时都大哭一场,否则,你可能会把上师吓跑了!所以,答案很简单,以上都是我们对上师虔诚或尊敬的表现。如果没有以上的表徵,那么可以肯定你已经爱上了你的上师! [...]

命运由自己掌握

很多人深信我们的命运由别人掌控。由出生的第一天,尽管我们仍无法说话,相信都在寻找相同的答案:为何我在这里?我是谁?我的目标是什么?答案可能是:第一,为何我们在这里是因为我们自己的行为或前世的业力所至。第二,就是要把快乐带给自己和别人,而在这个过程中不伤害任何人。 有一种说法是,“你前生所作过的业就是今天的你,将来的你会怎样就是看今天你所做的是什么!如果问我是谁?根据佛教的角度,我们都拥有开悟的因或种子,但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,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还在这里。佛陀与我们的分别是,佛陀已觉知正等正觉的因,而我们还没有觉醒,仍然一直以轮迥为家。其实,以轮迴作为一个平台以达到我们成佛开晤的目标,这并无不可。佛陀正确地说过:我可以告诉你方法,至于需时多久才能达到你的目标,这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已。我们不要等待任何人的带领,这一切都取决于我们如何努力、如何认真地、虔诚地修持。我们不能责怪任何人带给我们痛苦,我们也无法把自已的快乐借予他。如果我错了,千佛不能让我变为正确;如果我是正确的,数百万只魔鬼也不能把它变为错!这完全是我们自作自受的,不是其他人可以为我们做的。噢!我所讲的不是我自己的看法,是释迦牟尼佛的看法! [...]